探討「哭泣的沙皇」中女神的意義及影響,並呈現出既定身分無法改變命運的悲哀
緒論
「哭泣的沙皇」主要是描述俄國凱薩琳女皇長期執政,而她的兒子保羅一世當了三十多年的儲位太子,終致形成狂鬱的心理,登基後隨即以個人空想「紙上治國」,最後被群臣圍毆致死。整部電影藉由保羅身旁的權臣帕廉公爵的冷眼,帶出大時代下,人人自有盤算,卻也人人無能為力的反諷。但若我們只從公爵的觀點來看待整齣電影,可能有失其深刻的蘊涵,凱薩琳女皇、保羅的妻子與情婦、以及兒子亞歷山大的妻子,四位在電影中戲份不多,但對於王室的興衰都有著
舉足輕重的影響力。因此,本文將從影片中女子的角色地位探討女神的意義及影響,以及君主國中人人身分無法改變的悲哀。
哭泣的沙皇中女神的地位及影響
電影中雖然凱薩琳女王並未出現,但她對主角保羅整個人格的影響最為重大,身為強勢領導的兒子,未來還得接掌國家大事,保羅從小就有自己的一套治國理想,但只能藉由最愛的紙雕來滿足,三十年的儲君歲月,把他折磨成了詭異多重的性格。當女王駕崩的消息傳來時,保羅的內心變得極為惶恐不安,滿懷抱負的心、長不大的孩子性格、以及宮中群臣微妙的關係,使得保羅輔即位就銳意改革,卻也註定了自己將死於皇宮之中。
保羅的妻子是個安分的女神,一直靜靜地陪在保羅身邊,當底下的臣子們都對保羅心生不滿,想對皇后抱怨,甚至密謀叛變時,皇后仍然不為所動,也不願越權攝政。她是個保守且謹守俄國禮節的貴族女子,相當清楚自己的權力和地位,絕不逾矩。保羅對於妻子也很愛護,從不與她爭吵,即使後來有了情婦,仍然與皇后維持良好關係,從保羅宮的落成慶祝典禮中可發現,兩人的感情完全不受情婦影響。
保羅的情婦安娜,擁有少女與母親兩種特質,在一次慶祝宴會中因對演出的音樂太投入,而受到保羅的注意,年輕的少女從此與孩子般的國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。安娜的純真和保羅的天真正好相符,兩人在一起時那種愉快的氣氛,使得沙皇能暫且忘卻國事的紛亂;而當大赦天下,使得保羅受到罪犯的刺激而近乎發瘋時,所有的人都無能為力,無法喚回國王的理智,此時,竟只有安娜能夠救回國王的心靈,如同母親照顧嬰兒般,溫和的安撫,終於使國王重新踏出房間。雖然如此,卻仍然救不了整個大勢局面,兩人最後一次見面時,安娜傷心地哀求保羅別再踏入城堡,所有的人都要殺他,但保羅堅信自己的理想,最終還是將自身帶入了死亡。
亞歷山大夫婦倆的感情深厚,妻子與保羅的夫人有著類似的特質,皆是順從夫君,符合禮教,但亞歷山大夫人對丈夫有著更深的影響力,她顯現出的甜蜜幸福,使得亞歷山大願意放棄王位,隱身山林,但這充其量也只是影響而非改變,亞歷山大終究還是繼承了王位,而她也做了一國之后。
哭泣的沙皇中人物身分的悲哀
影片的主角保羅,其實有著許多改革的想法,繼位後也大力實行了,他廢除了三百多個貪官和貴族,並規定農民每週只須為主人工作三天,在軍隊方面,更是要求嚴峻,種種的新措施,在在展現了保羅對國事的用心。但悲哀的是,全國上下,從大臣到平民,沒有人接受沙皇的改革,民眾批評他只注意小事情,規定太細;群臣嘲笑他像在玩辦家家酒,只看表面。其實保羅病態的心理並不適合當國君,但凱薩琳的驟逝使得大家措手不及,保羅成了唯一合法的繼承人,在所有人無異議之下當上了沙皇,但他的心志卻沒有因此變成熟,每天晚上仍然關在小房間中思考著如何治國-以紙雕治國。然而,群臣知道君王如此,卻也無能為力,「沒有人敢向沙皇誠實建言,沒有人能殺害皇室」,君主國嚴明的君臣分界,傷害了整個俄羅斯帝國。
保羅唯一信任的大臣帕廉公爵,當他看透了保羅的無能後,用了許多方法想挽救沙皇,卻完全徒勞無功。後來,他放棄了保羅,轉而將希望投注在其子亞歷山大身上,但亞歷山大是個教養豐富的太子,並不願做出弒君弒父的行為,使得帕廉的希望再度落空,他的身分足以操縱文武百官,卻無法改變王室,對於沙皇保羅的忠心以及對俄羅斯的愛最後轉成支持亞歷山大,使得他落得背叛的罪名遭到放逐,臨走時,只說了一句:「沙皇的死,沒什麼值得慶祝的,什麼也沒有改變,只是代表19世紀的來臨而已。」
另外,亞歷山大的紳士形象,充其量也只維持到即位前而已,他的理想不在皇宮,但卻無法擺脫身為皇子的命運,「弒父為君」是俄國不斷循環的歷史傳統,儘管亞歷山大千百個不願意,最終還是走上了這條路,誰也沒能改變命運。
結論
這是個人人充滿理想,卻無人能改變的時代。女神對於君王的性格和想法有重大的影響,甚至是人格特質的奠基者,但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下,她也只能影響而已,做好自己的角色已是最大的成功了。每個人的身分生來就已註定,每個人的命運之路也都已事先畫好,這個環境談不上理想,不承認改變,各個地位的人只能接受,只能循著既定道路行走,踏上歷史無止境的循環。
- Jan 07 Sat 2006 17:22
哭泣的沙皇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禁止留言